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歷史沿革介紹-拓墾篇

行政區劃與組織

  東山區之行政組織,大致上可分為幾個階段,即清治及其以前、日治時期。特別是日治時期曾進行多次調整後設立「番社庄」,即為今日東山區的轄區範圍。

第一節清治及其以前

  1636年初,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壓力下,哆囉嘓社表示順從,之後,荷蘭建立地方議會制度,進行間接統治。

鄭氏時期,以臺南為東都,下設天興、萬年二縣,哆囉嘓位新港溪以北,屬天興縣。康熙23年(1684年),清廷將臺灣收入版圖,由福建省管轄,設一府三縣,哆囉嘓社(圖2-1-1、圖2-1-2)屬臺灣府諸羅縣所轄。乾隆53年(1788年),林爽文事件後諸羅縣改稱嘉義縣,哆囉嘓屬臺灣府嘉義縣轄下。光緒13年(1887年)臺灣建省後設三府,哆囉嘓改隸臺南府嘉義縣。 

  清代在縣之下的行政區畫為保(「保」通「堡」字,清代文獻多見「保」字,清末到日治期間文獻則用「堡」)。依據清末留存之丈單資料,出現了哆囉嘓西保、哆囉嘓東頂保等名稱,可以判斷荷治時期已經存在的哆囉嘓社,經過鄭氏與清之統治,漢人拓墾,至清末人口增加,當時嘉義縣劃分成37個堡,而與本區區域相關者已分劃成哆囉嘓西堡、哆囉嘓東頂堡、哆囉嘓東下堡等三個堡。

  保之下自然形成的街庄,則隨漢人入墾而漸漸增加。清初,仍有原住民聚居之哆囉嘓社的存在。另一方面,漢人亦在臺灣拓墾初期即進入本區,歷經鄭氏時代,至康熙33年(1694年),已在哆囉嘓社居地內建立漢人村莊,即哆囉嘓莊,即清初漢人已入墾此區,並已聚居成莊。至康熙末年(康熙54〜56年),又在哆囉嘓境內出現龍船窩莊、埤仔頭莊、秀才莊等,且哆囉嘓莊因人口增加,亦分化為舊嘓莊、新嘓莊。並且約在乾隆25年(1760年)左右,形成哆咯嘓街(即哆囉嘓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