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東山龍眼

  龍眼屬無患子科,別名桂圓、圓眼、龍目。果實形狀及成熟早晚,因品種而不一;優良樹種果形大,水分少,糖分高,肉厚而脆。臺灣龍眼的栽培,以中、南部地區栽培最多,品質也優良,東山區更是龍眼的重要產地。每年自 7 月下旬起,便有早熟的龍眼上市,直到 8 月中旬,進入盛產期,而晚熟的品種,在 9 月間才上市。

  東山區農會促銷的龍眼干皆以土窯古法烘焙,有別於機械式烘乾機的加工品,且至少有 6 個月的保存期限;所促銷的青殼、粉殼龍眼等產品,品質及口感皆佳,深獲消費者的好評。

本區的南勢、高原、青山、東原、南溪、水雲、林安等山區的居民利用山坡地,建造一個個土窯,將採下來的龍眼以專業的技術進行烘焙,使得東山區成為臺灣主要的龍眼乾主要產地。

龍眼干的製作過程,十分繁瑣,根據南溪土窯巷製作的「土窯烘焙製作流程解說牌」摘錄如下:

(一)採收:從樹上採收龍眼果枝,送到土窯集中處理。

(二)生火:生鮮龍眼堆入竹篾床後,開始以成堆乾材生火;火生之後須持續 5 至 6 天不中斷慢火烘焙,火候的控制尤為重要,全憑經驗控制適中的火候,以免龍眼燒焦或火候不足,影響龍眼干的品質及保存期限;另一要訣則是使用龍眼樹的枝幹為材火,可使龍眼干有特殊的香甜煙燻味。

(三)脫粒:以熱煙慢燻一日夜後,帶果的枝條被燻乾,以龍眼樹枝特製的手耙脫粒在竹篾床。

(四)翻焙:將竹篾床上的龍眼定時翻動,上下互調,以利火候均勻。

(五)去殼:將烘妥的帶殼龍眼干剝去外殼。

(六)剝肉:傳統作法會生起一盆炭火,上覆竹篾,將去殼龍眼干放上以加溫,利用熱煙燻蒸軟化龍眼干肉,以利剝取。現代化作法則以桌上面放置一塊釘有小孔隙的鐵皮,下方設置插電加熱器,把去殼的龍眼干放在鐵皮上微溫加熱,再以手工將龍眼肉與龍眼子剝離,即可得龍眼干肉。

   目前全區設有傳統土窯約 4 百餘座,新型乾燥機近 1,000 臺,年產桂圓肉約 150 萬公斤。經烘焙煙燻過後的龍眼干,果肉香醇且有咬勁,可直接小包裝銷售作為食用。龍眼干肉,也稱桂圓肉,必須以人工剝肉再曬乾或烘乾後包裝上市,由於去皮殼及籽粒尚無機械可替代,因此每逢夏天生產季節,全區處處可見一家人一邊剝龍眼干肉一邊聊天的景象。

   藉由採龍眼的活動,讓遊客親身體驗採龍眼的樂趣。本區果農向來以傳統土窯烘焙法,將龍眼燻乾成芳香誘人的龍眼乾,成為本區的特色產業。因此在活動中藉由示範傳統的龍眼乾烘焙法,使民眾認識傳統的龍眼乾製作過程。

   為提昇東山區產業文化意識,進而提高當地農產品之銷售量增加農民的收益,以因應 WTO 所帶來之衝擊,東山區公所近年更是致力於「東山區龍眼」的推動,結合文化資源,配合龍眼、咖啡產業帶動本區的農村休閒旅遊效益。

  擁有全台龍眼產量最多、品質最好的東山區,為了讓大家知道龍眼的好處、龍眼的生態、用途,自民國 88 年舉辦第一屆「東山龍眼節」以來, 東山龍眼節已是本區長期推動的產業活動之一。